越美的“三桶金”
------综合业务部沈亦方
诸暨越美,一家年自营出口不足300万美元的棉布生产企业,依靠中间商出口,企业不死不活。还经常因为香港贸易公司拖欠货款陷入困境。为了讨回欠款,老板徐志明只能飞到香港,守在香港客商的办公室里,却意外地发现原来他的纺织面料最终消费市场是在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
2000年,徐志明背着样品来到尼日利亚,惊奇地发现这个拥有1.5亿人口国家的纺织品奇缺,市场潜力巨大。于是,他便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落脚,办起了一家贸易公司搞批发。
在尼日利亚搞批发,让这位老板掘到了“第一桶金”。由于抛开了许多中间商,他的利润从原来的5%,一下子蹿到了40%左右。而且,当地市场需要什么花色面料,原来要一两个月才能间接反馈到企业,而现在只需一个电子邮件,国内几分钟内就能知道,工厂能非常快地组织生产。徐志明带去的印花布曾遭到了当地批发商的抢购,最多的一次一天之内涨价七次。
2004年开始尼日利亚严禁纺织品成品进口,通过“灰色清关”进入该国的纺织品风险日增。市场的变化使越美集团意识到,必须办生产型企业,融入当地社会,才能规避尼日利亚的进口壁垒。徐志明忽发奇想:何不在尼日利亚办个纺织工业园区,一方面为国内中小企业“走出去”搭个平台,另一方面形成自己的产业链。2007年,徐志明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国家商务部和尼日利亚政府的支持。由越美集团投资5000万美元设立的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在2008年正式开建。
境外办厂,又让徐志明掘到了“第二桶金”。他们不仅顺利越过了尼日利亚对纺织品进口的限制,还享受到了当地政府免税优惠政策。 非洲市场“掘金”成功使企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由于尼日利亚没有棉纺企业,纺织产业链不齐全,上、下游产品不衔接,单独一家企业在尼日利亚办厂,成本太高。而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虽有出去办厂的愿望,却因人生地疏,无从着手。越美集团要在尼日利亚建纺织工业园区的消息一传出,在短时间内,来自诸暨、绍兴以及省外的几十家纺织企业,表达了加入园区的意向。越美集团从打造合理、完整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从中选择了15家企业,其中包括棉纺、织造、印染、服装等企业,多数是在尼日利亚有过多年贸易经验的浙江纺企。
这将是徐志明在尼日利亚掘到的‘第三桶金’。 境外办厂还帮助徐志明成功规避了人民币汇率不断提升给出口企业带来的风险。当国内的外贸企业抱怨人民币升值太快时,越美集团则通过境内外企业合作,不仅规避了汇率风险,甚至还依靠汇率调节,每年为企业创收。由于有境外企业,越美集团还通过境外公司获得美元贷款,同时,国内企业通过远期结汇等金融工具,合理调节汇率。每年,越美集团通过汇率调节,能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到2008年,集团的销售收入已达2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65%以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