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对待问题态度的一点看法
编者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沃力高层非常重视管理团队的建设。选派干部外训、现场案例的讨论等都说明沃力高层非常关注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对管理团队中干部的管理思想的统一也非常重视。
本文是沃力品管部主管魏建平同志在讨论《关于客户免费配件相关问题的案例》后的体会,文中所提到一些问题和现象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现在将此文刊登出来,供大家学习讨论。
八月二十一日下班的时候,倪总巡视公司现场时在发货区发现一个配件箱,里面包含有没有喷漆的泵体、罩盒等物料,这些物料也没有进行合适的包装防护,当即向我及相关部门的人员进行了调查询问,我们也就此事进行了适当的安排,23日上午8点,在每天例行的各部门主管均参加的检查时,再次就此事进行了讨论,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教育意义是非常明显的,下面我结合大家的讨论情况谈谈对这件事情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应当对小事产生敏感性,并应保持这种敏感性。
一件小事情,之所以发生,有其形成的偶然性,但事后的分析却都表明,是必然会发生的,只是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会发生什么,或者讲,没有把与它相关的事件或后果联系起来,想不到会引起什么后果,所以没有想到应当如何做。如果心中有天地,必然会事事小心,时时小心,保持对异常的高度敏感性。就象这件事情,倪总能够将LEO发免配的要求与我们发免配的要求联系起来,看到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包装不规范、没有将免配做为成品考虑所以没有喷漆、罩盒上没有铭牌;另外,这几个问题可能存在了好长时间等。哪么,为什么没有人会关注这些事情,没有人能想到这些事情呢?我想,从深层次讲,在于对客户的服务意识有没有到位,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把我们的客户时时放在心里,在想他们在想什么,他们想要什么,用这种换位思考的方法来想问题,急客户之所急,做客户之想要,那么,此类事情可能就会杜绝,或者,发生的概率至少会大减少。
第二,不能忘了我们共同的目的。
我们有很多部门都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分工是不一样的,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大家都是为了服务于我们的客户,让我们的客户满意,这样,我们才会安心,也才会满意。所以,虽有分工,但既然目的一致,在发生问题时,如果部门之间、同事之间,多一点点补位意识,除了本人、本部门负责的事情之外,多想一点,相互之间多些提醒、多点帮助,很多问题的发生就可以防止。可惜,现实中,由于一时的本位主义,而不顾大局,从而造成了问题的发生。有些搞管理的教师讲得好:当科员的,应当象科长一样想问题;当科长的,应当象经理一样想问题;经理应当象总经理,及至总经理象老板,老板象客户。话是对的,但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却讲的很少,为什么呢?因为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而且解决的难度很大,什么问题呢,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这是一种天性、一种本能!把有利于自已的东西,接受下来,把不利于自已的,找原因找借口推掉,这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克服的。
所以,在我们现场的讨论中,倪总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希望别人如何做你才会给他提问题提建议?2、你如何给别人提问题提建议人家才容易接受?
这两个问题都很难回答的,我想也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我们可以思考,不断的发现心中的想法,好的发扬,不好的改进。
我们在现场讨论了第一个问题,得到答案有如下几点:
1、得看别人的态度,如果他对于你提出问题非常高兴的接受并改进,我们会提的,如果人家反感或者提了不理,也就不想提了。
2、得看别人的行为,如果他是一个爱自己发现问题的人并自己改进的人,哪么我们也会提建议,提问题。
3、得看他好不好沟通,他想问题的思路是不是很好,能不能理解别人的想法。
还有其他一些,也就不一一说了,但归结起来,无外乎这个人是不是: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不是,谁敢提问题呢,说不准他认为你找他麻烦,还会被报复呢。再简单一点,就两个字:态度。他的态度如何,决定了别人的态度也会另外如何。生活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所以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可以得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核心也在态度两个字,只是内涵会有些不一样,比如这样的答案(对于第二个问题):
1、我是不是善意的。
2、我提问题的方法方式好不对,时机把握的如何。
3、我除了提问题之外,有没有同时附上一些解决问题的可选方案。
4、我们的沟通渠道如何。
5、我们的团队风气好不好。
6、所谓忠言逆耳,但能不能做到忠言而不逆耳呢等等。
第三,我们内心深处有没有问题需要解决?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问题有意识的辩解,其实就是前面讲的,内心的本能在做怪,有哪么一堵自我保护的防火墙在做怪。所以,我们要是能多想想,人心其实没有哪么坏,很多时候提问题真的是在好心帮我们,起码都是为了工作,这样事情就好办多了,提问题的和被提问题的,大家就好沟通了,也能多听少反驳了。也就是说,看问题乐观一些,多想想真善美,多讲些情理法。正如毛泽东主席讲的:有理、有利、有节!
再者,引申点讲,提问题,也是一种学习。所谓学问,就是学会了问问题,才长了学问,会了知识,如果我们自己不会问,而别人给我们提出了,不是一样好嘛,干嘛要反感呢。
第四,态度问题也就是思想问题。
思想问题确定态度问题,思想问题没有解决,这是内心层次的实质,别人是看不到的,但会表现出来,表现为什么呢,就是各种各样的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等等。所以,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问题。所以,要解决态度问题,其实质就是解决思想问题。
记得毛主席有一篇文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篇就谈到:“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而我们所面对的,就是其中的生产和科学实践。我们刚起步,还要成长,所以出了问题是很正常的,想办法解决问题也是很正常的,而不正常的则是不出问题和出了问题不敢面对,或才不去解决。所以我觉得下面这段话最重要,很精辟,特意录入下面与大家共勉:
“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第五,能给自己提问题的人,当认为是自己的老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要我们主动的向别人学习,而且要学好的。反过来想了,如果别人能给我们提问题,岂不更好。还有这么一篇很好的文章,其实我们都学过,是韩愈的《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这篇文章放在这儿,给看过的人再次看看,或者不无好处。所谓学而时习之,道理也就在这个地方:就是不断地反思。
最后,我想再说一句话:就公司领导的提出的问题,在这里做此作文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有不足的地方,也请看到我写这篇作业的同事能提出宝贵意见,则不胜感激。
沃力品管部 魏建平
二00八年八月二十五日
编辑:魏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