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实验”及“马斯洛需求理论”

发布时间:>2008-07-10 13:18:25

                                      -----------贝宁中心:刘长青

 

今日拜读了创程网上企管部方浩经理的不要漠视“霍桑实验一文,其中提到的现象“企业员工流动率异常频繁,员工普遍缺乏工作激情,工作业绩也是平平”,这些确实都是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普遍现状,我们公司也或多或少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种现象的背后症结到底是什么?在这里,我也想结合自己的认识及该文谈一下看法,希望对我们的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霍桑实验”,其目的是研究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应该说其研究结果,无疑将对解决我们企业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具备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实验,想当然的观点“提高照明强度肯定会提高劳动效率”被证实是错误的,然后再对休息时间、工作条件、工作奖励等进行改变,试验结果都表明,女工们的工作效率仍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很显然,这些要素也不是制约效率提高的障碍。障碍要素到底是什么呢?实验的最终结果是,工人们有了一个自由表达意见,排解心中不满和与同事沟通交流的机会,因而心情愉快,劳动效率显著提高。长达两年的实验表明,对于西方电器公司来说,提升效率的障碍就是“平时严厉的管理人员,自己感觉非常不自由”,也就是说,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是制约了员工的工作效率的提升。

西方电器公司制约员工工作效率提升的要素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那么其它公司制约效率提升的要素是否也是管理方法呢?我想答案应该是不一定,因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制约效率提升的要素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具体的分析。分析的基础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数据或信息,这来自于员工的真实想法。“霍桑实验”的研究人员(梅奥)正是站在公司外部人员的立场上,把管理人员隔离起来,消除工人的顾虑,使他们说出真实的想法,最终找到了症结所在。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讲,要想解决员工的问题,第一步必须先知道员工的真实想法,否则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是盲目的。在获得员工真实想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行为观察、语言沟通等方法,但作为管理者要小心,可能一不小心员工就把真实的想法掩盖起来,反映的想法和真实的想法大相径庭,找不到真正的症结。其二是采用有效的分析方法,当反映的要素较多,不能确定制约要素时,可以采用“霍桑实验”的方法,其采用的“验证法”或“排除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西方电器公司在管理方法改变之后,工人的工作效率是否就一直提升呢?我想肯定不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今天的工人已经不是昨天的工人了,原来不是制约因素的因素可能就会成为新的制约效率的要素,新的要素可能是工资待遇,也可能是工作环境,也可能是发展空间,还可能是其它。这应该是一个动态的、阶段性的、从一个平衡到另一个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具备动态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梅奥在总结实验结果时,指出人在工作环境中并不是单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当中,除物质利益外,人际关系、情感需求等社会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研究结果和“马斯洛需求理论”无疑是契合的,的确,物质利益、人际关系、情感需求等对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物质利益是基础,排在第一位的。在这里,我也想再提一下“马斯洛需求理论”,希望对于员工,对照一下自己处于需要的哪个层次,怎样向更高层次发展;对于管理者,也对照一下,看我们的下属处于需要的那一个层次,怎样激励他们,提升工作效率,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企业和员工实现共赢。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
1
、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2
、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马斯洛认为,在特定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霍桑实验”中的女工,即是处于这一需要层次。
3)感情上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但这种发展不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逐步地、渐进式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当需要A只满足10%,需要B可能根本不会出现;但当需要A满足25%时,需要B可能会出现5%;当需要A满足75%时,需要B可能会出现90%。
   
作为管理者,要做好“人”的工作,必须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能够牢牢把握管理的原则,也即对“人性”的把握。管理的根本原则来自于哲学,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蕴涵着现代管理的原理。管理的方法是多样的,相关的管理书籍也很多,不需要全部都要看,找关键的看,比如不要漠视“霍桑实验文中提到的《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当然关键是看怎样结合和自己的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编辑:

【返回列表】